洋酒知识入门
人类对酒精的瘾,自上古时代就开始了。
这种瘾源自于酒精神奇的,能够改变人类精神状态的功能——使人以为自己接近了神。亚洲北部的萨满教徒(Shamanism)便认为:万物有灵,当与灵沟通时,需要一种介质让人达到“通灵”的状态。酒精,便是他们的巫师进入恍惚状态的“神剂”。
然而萨满巫师饮用的“神剂”,其实是用水果和植物等经过简单发酵得到的低度酒精,如同印度婆罗门教徒酿制的,混入了水或牛奶的神酒“苏摩(Soma)”。这些低度酒精饮品实质上与猴子在树洞中存放水果,待其自然发酵后变成的“猴酒”并没有什么大不同,都是大自然的馈赠。
自然发酵酒的酒液并不澄清
01烈酒是怎么出现的?
当人类掌握了发酵的原理,懂得驾驭酵母使糖分转化为酒精时,酒便开始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大放异彩了。各地区的人使用近似的方法,制造出了不同的酒精饮料。科技的进步,大航海时代的来临,又使得不同地区间的酒精饮料贸易成为当时的流行。
然而在航海运输的过程中,发酵酒容易变质的特性,让贸易者们头痛不已:一桶好酒,在海上晃荡了几个月,经受了不同温度的影响。运到买家手中时,很大概率已经变成一桶味道怪异,一文不值的水了。
古希腊、罗马人发明并传入欧洲的蒸馏技术,在这时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当时世界航海界的老大哥荷兰,将蒸馏技术积极应用到酒精贸易产业中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所以今天英语中“白兰地(Brandy)”和“金酒(Gin)”的单词,都源自荷兰语。
经过蒸馏后的低度酒精饮料,味道重了,酒精浓度高了,且酒不易变质,易于保存,从此成为了世界性的微醺快乐源泉和补充卡路里的廉价替代品。
02“洋酒”指的是什么?
酒,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,早已占有一席之地,著名诗人李白亦被称作“酒仙”。然而新中国成立后,直至90年代初,国内的烈酒产品,除了国产白酒外,并没有很多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,国内市场的打开,国外成熟的酒类产品逐步通过香港、广东等地进入内陆市场。
我们日常所说的“洋酒”,本意实际指的是“进口酒”。随着我国进口酒类品种的丰富化,又分化出“洋酒”和“红酒”:“洋酒”指代40度左右的烈酒(为什么日常见到的烈酒是40度?之后我专门写文说说);“红酒”指代葡萄酒(因为一开始进口的葡萄酒,主要以红葡萄酒为主,白葡萄酒和起泡酒,直到2014年左右才开始慢慢被市场接受)。
所以,“喝洋酒”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,准确来说可以是指喝任何一种进口烈酒。但因为90年代初期,进口最多的是法国的干邑白兰地,所以“洋酒”至今在国内许多地方,还被用于指代干邑。那句干邑品牌的著名广告词:“人头马一开,好运自然来”,想必60~80年代生的人,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吧?直到近十年来,干邑才慢慢被品牌更多、价格更亲民的威士忌所替代,成为“洋酒”的代言。
03洋酒货架是世界地图
从技术层面来说,任何含糖的农作物都可以通过发酵被酿制成酒。制成的酒再通过蒸馏——利用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的原理,变成烈酒原酒。蒸馏后的烈酒原酒,再通过不同的熟成、调配等工序,形成风格和味道都各不相同的烈酒产品。
在酒精饮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世界各地的人使用当地的作物酿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酒。而各地的特色酒,再通过特定的历史事件得以加强,成为了一种国家符号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“品牌”。
比如说中国的白酒、法国的干邑、英国的威士忌和琴酒、墨西哥的龙舌兰、古巴的朗姆酒、俄罗斯的伏特加等等。当你走进一家酒吧看到货架上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酒款时,你其实就在看一张世界地图。